“大虹桥”旁这座小城:没被虹吸,不是睡城,互融共赢

国际开放枢纽——“大虹桥”来了。

2月24日,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发布。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中看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并不局限于上海,而是涉及周边沪江浙一市两省多个毗邻区县板块在内,目标是形成“一核两带”的功能布局。

方案提出,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全面建成,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重要载体。

这也是继上海青浦、苏州吴江、嘉兴嘉善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之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向深水区的另一标志性事件和宏大设想。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如何处理和周边区县的关系,从而共建“大虹桥”?虹桥与苏州相城区的互动,或将是鲜活的案例。

澎湃新闻注意到,这几年来,利用高铁苏州北站距上海虹桥仅20多分钟的时空优势,苏州北站所在的苏州市相城区,大打“虹桥牌”,实现了与虹桥的双向融合共赢发展。

在此过程中,苏州相城并非一味接受虹桥的辐射和虹吸。用相城区委书记顾海东的话说,相城也为虹桥带去了人流、物流、资金流。

也就是说,这并非是资源要素的单向流动,而是一种双向协同发展的有益探索。因此,苏州相城和虹桥之间的互动样本,或许可以管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未来之貌,也为中国城市间的协作互融共赢做出了有益探索。

“大虹桥”,获国家层面批准推动

牛年伊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喜提“核武器”。2月24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全文公布。

澎湃新闻注意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范围涉及江浙沪两省一市,具体涵盖上海虹桥商务区及所在的长宁区、嘉定区、闵行区的其他区域和松江区、金山区,江苏省苏州市的昆山市、太仓市、相城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浙江省嘉兴市的南湖区、平湖市、海盐县和海宁市。

作为全国最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虹桥位于上海市域西侧,西接江苏苏州,南连浙江嘉兴,北望江苏南通,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近两年,上海虹桥商务区又得到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的“加持”,可谓活力四射,影响日隆。

因此,上海虹桥商务区具备了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基础。该方案提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未来将形成“一核两带”的功能布局,即以上海虹桥商务区为核心区,分别形成南向拓展带和北向拓展带,将沿线区县串联起来,共建高标准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高端资源配置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

其中,“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

“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闵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盐—海宁,重点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国际商务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区、江海河空铁联运新平台。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华杰解读称,从“综合交通枢纽”到“国际开放枢纽”,虹桥地区的建设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0版,是综合交通枢纽催生新兴现代化商务区;2.0版,“进博会”大平台赋能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新高地;3.0版,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承载地。

这几年,虹桥的“亲密战友”相城

与此前相比,近几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前行道路上,上海虹桥商务区将不再是“单兵作战”,这艘“航母”还将依靠身边的“护卫舰”、“巡洋舰”共同前进。

因此,上海虹桥商务区如何与周边区县实现良性共赢联动,课题尚待解。而这其中,近年来一直与虹桥紧密互动的苏州相城,可谓已经率先开始了探路。

事实上,苏州相城区和上海虹桥的直线距离有70公里左右,但凭借京沪高铁苏州北站到上海虹桥仅需20多分钟的时空优势,苏州相城早在三四年前,便全力对接虹桥。

澎湃新闻从相城区获悉,围绕相城区所发力的智能交通、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近几年来,相城区频繁赴上海虹桥进行推介招商,甚至每个乡镇街道板块也经常在虹桥“搭台唱戏”、招商推介。

2019年下半年,相城区直接在上海虹桥商务区购买了两栋楼,命名为“相城大厦”,谋划打造“虹桥-相城创新走廊”,以及上海虹桥苏州(相城)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

2020年,虹桥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B区开园,进一步架起了相城与上海资本协同、平台协同、产业协同的桥梁。

用相城区委书记顾海东的话说,如此直接融入的方式,既能带动相城下一步发展,同时也为上海虹桥带去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商流。

澎湃新闻注意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中还明确,将加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苏浙周边站点的协同发展,扩大高铁辐射范围。

虹桥与苏州北站的协同联动也已先行开始。2019年底,沪苏高铁一体化发展研究项目总结会上,创造性提出苏州北站与上海虹桥建设“高铁组合枢纽”的思路。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开展沪苏高铁一体化发展、京沪高铁苏州北站至上海虹桥交通专线等规划,就是要让虹桥枢纽“覆盖”至苏州北站枢纽。

所谓“覆盖”,意味着高铁苏州北站与上海虹桥并不是简单对接,而是将承担起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的部分功能,缓解虹桥空间资源约束,形成分工明确、组织高效、资源集约的“沪苏高铁一体化”发展格局。

正是凭借如此提前布局、主动出击的意识,此前在苏州市域十个区县板块中底子薄弱、不显山不露水的相城,近两年来却实现了后发崛起、弯道超车、势头迅猛,成了一匹成色十足的“黑马”。

2月18日,也就是牛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苏州市召开了2020年度综合考核工作总结暨作风建设大会,相城区获得县级市(区)第一等次。

临沪板块,不再只是“睡城”

从上海虹桥高铁站出发,23分钟后抵达高铁苏州北站,再步行5分钟,就能坐在办公室里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是苏州高铁新城Momenta公司(魔门塔)软件架构师江昊的“双城”生活。

作为距上海虹桥枢纽最近的地市级高铁站,位于相城的苏州北站,凭借高铁枢纽效应,相城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实现了要素、资源快速集聚,同城化释放发展红利。

目前,相城已积聚了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数字金融、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六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1500多家,一大群优秀青年工程师在“在上海安家,在相城上班”变成了现实。

2020年以来,相城对接上海捷报频传:虹桥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B区开园,架起相城与上海资本协同、平台协同、产业协同的桥梁;相城区行政审批局与上海松江区政务服务办达成合作共识,松江区10个事项、相城区39个事项在自助终端实现“跨省通办”;相城区政府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共建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长三角合作医院正在深入推进……

苏州仕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叶说,苏州相城的枢纽位置可谓“左右逢源”:通过对接上海的科研院校和研发机构,可以嫁接技术成果,从而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难题;而通过在上海设立相关的研发中心和办事机构,又能够深化人才应用合作,增强企业团队的实力。

苏州相城与虹桥在产业、商务、平台、资本等方面的协同互动发展,让人们看到了临沪板块“卫星城”的未来——不仅仅做上海的“睡城”。

如今,虹桥商务区联动周边地区打造国际开放枢纽,并自带一系列政策红利,无疑将大大利好周边临沪板块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上班族眼中的“睡城”。

而这,或许也是打造“大虹桥”的愿景之一。澎湃新闻注意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中,有不少篇幅都是关于上海周边的苏浙地区。

比如在谈到厚植国际人才优势时提及,要吸引全球一流高校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打造昆山杜克大学等国际合作教育样板。

强化国际贸易产业支撑方面,支持嘉定、昆山、太仓在汽车、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支持松江、相城、南湖等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研究创建苏州(相城)车联网先导区、区块链产业应用示范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嘉定、昆山、相城等地设立汽车、医疗领域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等等。

虹桥的周边也将实现“强身健骨”。比如,探索研究设置高铁苏州北站塘河动车所,加快推进松江、苏州高铁北站、嘉兴高铁南站扩容提升工程建设。

对于以相城为代表的临沪板块来说,对虹桥并非简单“依附”,也并不是简单的做它的“后花园”,而是将在协同虹桥国际枢纽发展中得到成长,从而共同促进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