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大虹桥的发展路径,“一核两带”
在之前不断强化大虹桥地区对未来上海发展的辐射和战略重要性之后,近日又提出未来大虹桥的发展路径,即“一核两带”:
一个核心,就是上海虹桥商务区,不仅是中央商务区而更是国际化中央商务区;
两带则包括北向拓展带,从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南向拓展带,从虹桥→闵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盐→海宁。
在此不展开甚至不愿意提及对一核两带的具体产业定位要求,因为少不了“做到哪里算哪里”,毕竟产业定位是“从土壤中长出的”而非“叫它做什么就能做成什么”,产业孵化、发展和转型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外部因素的配合。
重要的看点在于指明了发展路线,即“比一带一路更明确”的发展导航,即做强以大虹桥为中心的上海基地,向北带动苏州并和发展成熟的苏州工业园区形成呼应,向南辐射嘉兴对接浙江。在这个南北拓展带中,各自有一到两个发展的相对洼地(这个就不点名了),通过辐射来提升加速他们的发展,以跟上辐射带的整体步伐和节奏。
有媒体感言:大虹桥真的叫着叫着就大了。的确,在确定其发展定位和级别之后,如何发展的路径设计的确需要切实跟上,过往大量城市级甚至国家级新区,为什么呈现出”走着走着就散了”的面目全非?
一方面,是产业定位拍脑袋,不结合自身发展的优劣势,而从“希望引进”为出发点,导致执行层面在招商中无所适从,但为了考核只能“先招进来再说”,最终发展没有和预期(的类型和方向)一样,当然比起“照着方向招商却招不进来”而言,还算是幸运的。
另一方面,发展路径同样重要,有说“给了目标接下来看主观能动性”,但需要指明发展路径和方向,否则也会在执行中变味,在“走通”和“走对”之间又将面临另一个界面的决策和选择,事与愿违也在操作中高发。
大虹桥在完成了“(定位)高、(涉及)大”之后,接下来就看“上(轨道)”,相信上海也要给上海足够的时间。